镀锌板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镀锌板厂家
热门搜索:
成功案例
当前位置:首页 > 成功案例

中医养生:“吸收”第一,“营养”第二

发布时间:2022-06-23 11:26:37 阅读: 来源:镀锌板厂家
中医养生:“吸收”第一,“营养”第二

中医养生:吸收第一,营养第二

不重营养重什么?

首先,从传统中医的角度,严格意义上没有营养这一词的概念。自古中国人都不讲营养,而只重在食物够不够丰富、是否充足、够不够饱、好不好吃

营养学是近代西医学的附带产物,随着微观还原论研究的发展,能够分析每一种东西的成分,这就叫作营养了。古代无法做这种分析,因而不适合从这个角度讨论问题了。

古代饮食不重营养的话,那重什么?中医更强调另一个问题,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叫吸收能力,古代中医则叫受纳运化。

从中医和传统中国文化的角度看,更重视内在自身的修养。这就好像填鸭式教育那样,天天给你灌输大量有益知识,可是学生本身接受不了、或者知识程度未够,无论你如何花钱去上课补习也没用;但是,假如学生本身非常聪明勤奋,即使你在穷困的农村山区,没有很好的教育环境,你也可以学有所成。

素食不够营养的问题来自推卸责任

说到这儿,或许大家也明白中医怎么看素食够不够营养这个问题了。营养是外来的东西,而中医更强调人本身能否吸收营养,而不太在意营养本身。

假如身体健康,清茶淡饭也足够养生;假如身体本身不好,吸收不了,那么补下去都没用,反而会导致疾病的发生。这也是中医有说虚不受补的说法,身体虚弱吃什么都未必能够补上。

素食够不够营养,中医从根本处就不这样提问,而是反问:你身体是否健康,能够吸收足够营养?一个人够不够营养,中医不把责任交给食物,而更着重自身健康与否。

这是中西医学文化的差异。中医更倾向于从自身去找寻答案,例如这一种病,就多与自身的情志、体质因素有关。

中医不重营养重味道

再进一步讨论,中医不重营养,但是重五味,就是酸苦甘辛咸。五味是各种食物的基本味道,人人都吃,中医认为过犹不及,五味都可以吃,只要不太过就行。

假如是身体不健康了,则可以从五味的角度上,建议特别侧重吃某一些方面的饮食,以帮助身体调整回正常状态。

从这个角度看,五味的饮食调养,也是强调需要按个体的情况提出建议,这是中医强调内在因素的饮食养生特点。

但是,传统中医没有说,必须要每一顿饭五味俱全。五味不等于五种营养,现在有一些养生书强调每一顿饭都要吃五味食物、五色食物,其实中医没有这样的严格要求。再高层次一点说,中医养生提倡饮食宜清淡,五味都不要浓烈,朴素简单就是长寿的饮食方式了。

越是担心不够则越不够营养!

有些人刚开始吃素,只要身体出现一些小毛病,都会怪罪是素食不够营养所致。在这里想指出一种现象越担心素食不够营养的人,则越容易出现不够营养;相反,假如不担心自己营养不够的人,则没有这种问题。

为什么会这样呢?这里尝试用中医的角度作一回答。

在饮食上,中医强调脾胃关系,但很多人未必知道脾胃两者各自做什么工作。(中医的脾胃,与西医解剖学的脾脏胃脏的脏器概念不同呢。)

在中医来看,胃是负责腐熟水谷的,就好像一个锅一样,当食物进入肠胃里面了,胃就负责将食物变熟,变化成为水谷精微,通俗一点讲就是变成人体的气血、营养了。

但是,胃产生了这些气血、营养以后,要带去周身才行,那就需要脾的帮助。《黄帝内经》指说脾气散精,脾是负责将胃所产生的精气、气血、营养,输送到全身去,负责运输、疏通的工作。

换句话说,脾和胃的关系,用现在的话来说,有点像消化和吸收两方面的功能,胃负责消化食物,而脾帮助周身去吸收。

重点来了,一个人经常担心的话,原来会影响整个吸收能力!《黄帝内经》里有两句话说:思伤脾,思为何会伤脾呢?就是另一句话解释了思则气结。就好像一个人很集中的想事情时,人的呼吸就不畅顺,身体凝注不活动了。

当一个人常常思虑过多,则使脾气散精的功能受阻,就是说,尽管胃的消化能力没有问题,但是脾帮助疏通气血的能力受阻了,脾气不能将气血带到全身去,那么自然吸收受阻,造成不够营养的问题。

中医上说,这就叫胃不虚而脾虚、虚不受补,或者现代的话可以说能消化但不能吸收。

总而言之,一个容易担心、思虑的人,开始吃素往往就会更加忧心忡忡、思前想后,后来造成营养不良,就怪责素食不好。其实,这本身未必是食物的问题,而只是吃素这个选择反而加重了自己的思虑而已,实际根本原因在于自信不足。

成语说心广体胖,如不担心吃素不够营养的人,其实吃饭生活都很自然,尽管吃得不那么精细也容易身体安康。从这个角度看,担心是没用的,越是担心素食不够营养,则真的会越不够营养!

更加重要的是,素食不单是饮食问题,素食讲求朴素、内心清净。其实我们心里想什么,与饮食健康有密切关系。

编后语

关于营养这一说,此微有所争议,若一味说中医不重营养,确实难免有些失当。故附编后语,略而记之。

准确的说,是中医很少作为名词来使用这个词,或者这两个字组合;倒是有另一个词,似乎可以与此相当营气,即指人体中从饮食水谷所化生的精气。规划教材认为,营气乃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。

《素问痹论》:营者,水谷之精气也。和调于五脏,洒陈于六腑,乃能入于脉也。故循脉上下,贯五脏,络六腑也。从此许可窥见中国最初营养学观念之一斑。

在现代,营养这一词的概念为机体摄取食物,经过消化、吸收、代谢和排泄,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素和其他对身体有益的成分构建组织器官、调节各种生理功能,维持正常生长、发育和防病保健的过程。

中医讲化生,西医讲过程,营养此事,实则是基于我们自身的消化吸收能力方能得以展现;倘若离了人这一前提,而妄谈物质之营养一事,岂非谬耶?时下谈及养生、健康,轻忽自身内在作用,而多开口便是营养,且又多盲目流于追逐物质之丰,舍其本而逐其末,反入于彀中,诚可叹矣!

TAG标签:

臁疮的临床症状
血管瘤的治疗方法
阴道长疙瘩要怎么治疗沈阳省医妇科医院
糖尿病坏疽的临床表现